21.《传道书》序读

21.《传道书》序…

传道书,是警钟,提醒人生是虚空。人生在世如场梦,日光之上是永恒。

本书的作者所罗门凭其智慧的眼光和一生饱历世事苦乐得来的知识,为青年一代分析人生的价值。他先站在“日光之下”来观察,记录下凭人有限的能力,充其量所能明白到的意义。他给人生打了一个大问号:“虚空的虚空”。世上万事,万物无一永久,人活在世上,绝无逃生之路!人象兽,等在生命尽头的是死亡。

从这个角度读本书,不免会把作者当作一个悲观兼宿命论者,他非常消极,甚至成为主张“吃喝快乐”的享乐主义者。但若深一层看,会发现这位“传道者”原来是一位极具信心的人,他指出人所以觉得人生空虚,是因为造物主在造人时给了他一种与其他造物不同的特质:神把“永远”安置在人心里(3:11),因而对周围事物的短暂和生命的匆促感到不安,但又不知如何才能找到那个“永远”,只能无可奈何地发出人生一切只是捕风捉影的喟叹。

作者的信心帮助他发现到世事原来有其一定秩序,是造物主依祂奇妙的旨意所立定,自然和历史都在神的掌管中。人的生命并非自己所造,也不能完全由自己主宰,而是赐生命的神给人的珍贵无比的礼物,人的才智和能力是这礼物的一部分。思考人生时,须想到赐生命的主赋予人生的极终目的和意义,因这已包含在每一生命之中。

人不可只在物质的层次上(“日光之下”)生活,应跳出周而复始、只有死亡等在尽头的空虚人生,进到更高的灵性层次上,度以神为中心的生活。作者在全书的结论处,才把希望的光芒用鲜明的色彩涂在本极灰黯的画布上:“当纪念造你的主”(12:1)。在这以神为中心的人生里,人可以用感恩的心享受工作所得来的一切,连工作本身也是一种享受,因为工作的机会为神所赐(3:13,22)。而在享受人生,行心所愿行和看眼爱看的时候,应记得尽早确定一生正确方向,不可虚度每一天,好在将来向神作圆满交代。

作者替人生大问题提出的有限解答,必须放在全本圣经的启示亮光中来阅读,才能得到充分了解。在他数百年后,人们已能在近东的约旦河边,听到神的智慧的呼声(林前1:24):“虚心的人有福了,因为天国是他们的”(太5:3)。人生至高的善是为肯虚心寻求的人预备的。基督已把死废去,人可以有不能朽坏的生命。

  • 本书书名、作者及写作时期

  • 书的开头记有“在耶路撒冷作王,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”十八个字。“传道者”原文为Qoheleth,是个普通名词,虽属阴性,但当阳性词用;指的是聚会中的领会者,不一定讲道,又可译为“编译者”、“传道者”。

  • 从作者在1:1介绍自己为“在耶路撒冷作王,大卫的儿子”和1:12的“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”来看,他就是所罗门王。在作者看来,要是所罗门果真写一本讲人生虚空的悲世之作,他一定会写成这样一本书。因为书中所收集的应是所罗门王晚年的想法。但他不愿伪托所罗门之名,却用“传道者”,让读者明白作者不是所罗门,而是他这位不愿透露真姓名的人。很可能他甚至不是一位王,而是一个平民对统治者的不满。本书的写作时期,象作者一样,难确定。有的人因发现书中有些波斯字,认为必属主前五世纪以后之作。但单凭几个字殊难确定年代,迄今尚无可信证据足以确知本书的写作年代。主后1950年代在昆兰发现《传道书》的古卷残片,记有5-7章,从手抄字体可知为主前二世纪之物,内容与传统希伯来文圣经,除一、二处误抄外,完全一样,可见《传道书》是旧约各卷中内容保留得很好的一本,而其写作年代至少应早于主前二世纪。

二、本书的宗旨

作者依据一生体验所得,指出一个人所追求的世上的幸福,若人生的目标仅止于此,所得到的只是一片虚空,毫无益处。他冷静观察人在世上劳碌,追逐不休,仿佛有一天真能拥有世界,尽揭其秘,重新建造,冲破人生的一切枷锁,控制自己的命运;但到头来会发现,“所作的一切事,都是虚空,都是捕风”。人的智慧极其有限,根本察究不出人生的极终目的。愈多知道就愈增愁烦。

但作者显然是一位很有信心的人,他所质疑的是人的智慧和劳碌。他凭信心的眼睛观察到世事原来有其一定的秩序,是造物主依祂奇妙的旨意所立定(3:1-15;6:1-2)。世界宏伟无比,人难明其究竟,表面看去能得满足殊少,可是神早已把“永生”放在人心里(3:11),世上有时间限制的短暂事物,自难满足人内心对永生的希求。所以,作者说,人应敬畏这位宇宙的主宰,承认自己的有限,接受虽不能参透却明显为神所定的一生,享受美好人生;谦卑谨守神的诫命,尽做人的本分(12:13)。

《传道书》与《箴言书》有智慧的异曲同工之妙,前者是人生宏观的大智慧,后者是具体人生的智慧结晶。

    三、结构和内容

书中主题虽不变,作者讨论的方法却是变化万千。全书的中心信息很明显是讲人生虚空,若不能从超越万物的神里头寻找生的意义,一生劳碌都是捕风捉影。但这位“传道者”的确知识广博,他所触及的范围极广,从人的智慧、教养、财富、权力、信仰,以迄快乐、性格,甚至寿命的长短,但无不归纳到“虚空”这两个字。世上无一事无一物能予人真满足,能赋生命予意义,人人到头来都下到坟墓。要恰当解释本书,须先了解希伯来“日光之下”这句成语的意思,指的是完全从人的角度来看事物,没有涉及到神。若把本书视为神所默示,记录下凭人的能力充其量所能明白到的人生的意义,然后从此方向来阅读,才能有所得着。

人要是单从物欲和短暂生命的享受中去找寻满足,注定会失败。生命在物质的层次上的确是虚空、是捕风,毫无意义。可是世人代代不息都朝此错误方向找寻幸福,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满足,希望拥有只具物质价值的事物。传道者针对这个方向的人生追寻,作了深刻的剖析,告诉迷途的人此路不通。

但作者不只消极说明追求物质生活的无益,因为即令纯从人的角度来看,也有其积极的一面。全书处处点出信心在生命中的地位,信靠神的人决不会有此虚空失望感。从12章可以见到人生灰黯的画布上闪出的希望的光芒,作者要我们“趁着年幼、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,就是…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,当纪念造你的主”(12:1)。许多人悲观叹息而又不明白人生何以会如此,作者要求他们跳出周而复始,只有死亡等在尽头的空虚人生,提升到更高的灵性层次上来生活。

人生的方向,在青少年这个重要时期应作决定。“当纪念造你的主”的意思,是说人在年纪尚轻时便应认识到他的生命并非自己所造,也不能完全由自己主宰,他应明白生命是神这位造物主赐给人的,珍贵无比,人因此有责任照顾并珍惜一生。生命既为神所赐,随生命而来的才智和能力也是来自神,那么,在人生的极终目标中,应包括赐生命的主所赋予生命的目的和意义。事实上这已包含在每一生命之中。既然如此,人不可只在“日光之下”生活。

在世界进入所谓科技世纪之后,人为科技的成就照耀得眼迷目炫,高谈人是自己的主人,可以独立于神之外随心所欲,忘记了上面所说的生命乃神所赐的根本道理。其实,从科技本身的理论已可明白,设计的人构思任何机器,必有其一定的规格、特性和限制。我们使用这机器若不理会其限度,例如汽车的速率极限,难免车毁人亡。这也正是《传道书》对人生的基本态度。

生命比最复杂的机器还复杂千万倍,到现在,科学家仍未能穷其底蕴。神设计并创造宇宙和万物,依祂奇妙难测的旨意运行、生活不息。人若不问造物主原先造人的图则和计划,不照祂的目标和旨意,甚至故意违反造人的原意来使用这个复杂万分的生命,结果自然不堪设想!

作者用极富彩色的笔调描写人的身体的衰败。他寓意地说:“不要等到日头、光明、月亮、星宿,变为黑暗(指眼力的衰退),雨后云彩返回(指身体的病痛随年纪而增加),看守房屋的发颤(指手发抖)、有力的屈身(人老了弯腰驼背)、推磨的稀少就止息(牙齿逐渐落尽)”(12:2-3)。“雀鸟一叫”指老年人的声音自低沉转尖高,说话的能力(“唱歌的女子”)也衰退;听力迟钝,什么好歌都听不到(12:4)。“杏树开花”时,粉红一片,但落花时,则转成银白,喻老人银发。蚱蜢身躯小,应可跳跃,但处冬天,严寒中,小身躯也成为重负,行动迟缓(12:5)。平生壮志早已消失(“所愿的也都废掉”)。等着归他“永远的家”,让一生长埋黄土。这些诗的语言所要说的是人终于要归到他“永远的家”(死亡,12:5);世上万事万物都如白驹过隙,瞬息即逝,没一物是永久的!

如此诚实面对人生,可以带来无限失望,大呼存在无意义,根本没有逃生之路;但也可以唤醒陷在迷途中的人,踏上信心之途,得到造人的神本来就要我们得到的永远生命;象使徒保罗那样,能在虚空与败坏的肉体生命中,看见得赎的生命(罗8:16-25)。

《传道书》对人生大问题提出的解答,必须放在全本圣经启示的亮光中来阅读。作者不但指出人生之谜,他也相信这谜在神不断启迪的亮光中,会有解明的一天。他指出物质的不可恃,财富并不能换来幸福,已让我们隐隐听到在他数百年后发自神的智慧之声:“虚心的人有福了,因为天国是他们的”(太5:3)。这至高的善是凡虚心寻求的人都可得到的。

petertong